新闻通知
《哲学与社会——老年沉思录》入选!13本“中国好书”
日期:2024-04-25


《全民阅读大会·2023年度中国好书》盛典公布了2023年度“中国好书”,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哲学与社会——老年沉思录》入选。

本书以学术随笔的形式,结合作者丰厚的人生阅历和哲学思考,从世界、历史、社会、文化、智慧和人生等方面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回应了当前学术界和社会上的新议题新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2023年度中国好书


陈先达 著

ISBN:978-7-100-22371-3

开本:16开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23年9月

定价:128.00元


本书目录

自 序........1

卷一 世界之思..............5

1. 世界与世界观.............7

2. 世界观与人生观..................9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0

4. 再谈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4

5. 为什么会有唯心主义哲学............... 16

6. 世界存在于哪里?............20

7. 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21

8. 客观性与主观性...............22

9. 硬心肠和软心肠............22

10. 形而上与形而下..............24

11. 联系与信息..........27

12. 规律性与因果性............27

13. 认识的主体性与客体性......... 30

14. 事物矛盾与逻辑矛盾.............31

15. 本质与功能.............33

16. 事实与价值...............34

17. 事实与哲学...............38

18. 是什么,为什么............39

19. 哲学是历史性存在..............41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变革.............. 45

21. 时代精神的精华...............50

22. 哲学与答案............51

23. 对象化意识与自我意识......... 57

卷二 历史之思..............59

1. 历史观为什么重要?..............61

2. 历史和历史观............62

3. 历史观与历史.............63

4. 镜子与影子...............65

5. 镜鉴的价值...........66

6. 历史与人..........67

7. 再谈历史与人...............69

8. 历史研究与文学描绘..............71

9. 历史的前台和后台...............72

10. 历史的意义............76

11. 历史事实和历史意义........79

12. 历史学与历史哲学..........83

13. 历史哲学..........90

14. 历史和历史规律................91

15. 历史教训和历史规律..........93

16. 历史细节与历史情节................97

17. 历史决定论的误读................100

18. 历史的目的.............102

19. 历史存在于哪里...........102

20. 历史和历史的书写..............104

21. 再谈历史和历史书写...............108

22. 历史与研究历史.............109

23. 历史研究中的诠释..........109

24. 历史研究和研究者............110

25. 历史事实与历史史实........111

26. 历史与语言............114

27. 历史事实.............115

28. 历史学科中的历史学家.............117

29. 历史学是科学还是艺术?.............118

30. 历史学有预见作用吗?.......119

31. 历史与现实............120

32. 再谈历史与现实..............123

33. 为什么不能超越历史来创造历史.............125

34. 中国史官制度与历史顾问委员会...........126

35. 传统与认识............128

36. 旧东西与新东西..........130

37. 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131

38. 历史偶然性............133

39. 历史与眼界...............133

40. 不能忘记历史............134

卷三 社会之思...............137

1. 社会的可理解性...........139

2. 经济的最终决定作用.......141

3. 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141

4. 不能只讲生产力..........146

5. 中国必须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147

6. 劳动观点的重要...............152

7. 实践与实践对象.........157

8.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158

9. 改良与革命.............158

10.国民党中为什么有么有投降派.............159

11. 战争与政治制度...............160

12. 社会的分裂..............160

13. 规章制度的产生............163

14. 社会进步应该包括道德进步...........163

15. 不存在抽象的公平正义.........165

16. 不能用道德衡量财富.......166

17. 不能以人性善恶作为制定道德与法的依据............166

18. 对中国道德的不同评价..........170

19. 马克思主义不是唯成分论.........170

20. 历史评价中的学者与人民........173

21. 罗素的误读..........174

22. 社会和思想................175

23. 民族精神的主体........176

卷四 文化之思...........179

1. 文化问题.............181

2. 文化发展规律...........182

3. 文化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规律.................186

4. 民族性格与文化..............189

5. 文化的时代性........192

6.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中华文化..............194

7. 中国传统文明不可能结束...................195

8. 文化复兴与文化复古.............195

9. 百家之中何以儒家独尊............196

10. 关于“道”...............197

11. 传统的继承..............198

12. 天人合一.............198

13.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199

14. 西方人和西方价值观............200

15.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201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

17. 价值观............203

18. 文化与日常生活..........204

19. 镜鉴与自鉴.........205

20. 思想改变的难度.........205

21. 论洗脑与启蒙...........207

22. 信仰...........208

23. 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209

24. 伟大.............210

25. 风格............210

26. 人心不古.............211

27.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214

卷五 智慧之思.........219

1.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221

2. 哲学是普惠的智慧...........225

3. 智慧是相通的..........228

4. 再谈智慧相通.................230

5. 智慧存在于生活中..................231

6. 什么是哲学.............232

7. 哲学的方式...........238

8. 哲学与闲暇和惊奇..............239

9. 哲学的味道.....................240

10. 哲学中的主体和客体...............241

11. 哲学的重要性.........242

12. 哲学的功能.............243

13. 思想的本质.............244

14. 哲学家与哲学搬运工...........246

15. 哲学与哲学史.............246

16. 专门知识与哲学..........247

17. 智慧与真理..........249

18. 道与理...........250

19. 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道路.........251

20. 理论与实践.............252

21. 真理不能有逻辑矛盾...........253

22. 旗帜鲜明.........255

23. 矛盾论与实践论.........256

24. 实践经验的不可替代性...........257

25. 言近旨远........258

26. 无用与有用..........259

27. 两种认识论研究方法..........260

28. 论问题..............261

29. 要注重悟..........263

30. 见解............264

31. 想象力.........268

32. 不要害怕辩证法..........269

33. 辩证的否定............270

34. 偶然性........271

35. 解释与文本.............272

36. 概念化与概念思维................272

37. 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273

38. 熟知与真知..........273

39. 偶然性...........274

40. 见微知著............275

41. 两种角度..........275

42. 底线思维...........276

43. 因果与迷信...........276

卷六 人生之思.........277

1. 人:哲学中最大的难题...........279

2. 人性............281

3. 人心与人性............284

4. 人与天使.............286

5. 人性中的善与恶.........286

6. 人与动物.............286

7. 生命的意义.........287

8. 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287

9. 人的超越性..........289

10. 精神的超越性.........290

11. 立功与立言...........291

12. 生命与信仰.........292

13. 天地人.........292

14. 人与神...........294

15. 人是社会存在物.............295

16. 人的社会性与个体性........297

17. 我与我们不可分..........302

18. 人的个体性与关系.........304

19. 自由与责任...........305

20. 论自由.........306

21. 幸福.............308

22. 内在幸福与外在幸福..........309

23. 人是文化的凝结..........311

24. 唯物主义与信仰..........312

25. 信仰和理想........................313

26. 活在当下.......314

27. 命运..........314

28. 选择与后果............315

29. 习惯决定命运............317

30. 习惯和理想...........321

31. 生与死..............322

32. 上帝与人性............324

33. 学术自由与独立人格...........324

34. 怎样看待死亡..........326

35. 积极辩证法与消极辩证法........327

36. 人生断想.................327

余论 谈谈我的治学方法...............330

后 记...........333



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6卷,卷一,世界之思,23篇。卷二,历史之思,40篇。卷三,社会之思,23篇。卷四,文化之思,27篇。卷五,智慧之思,43篇。卷六,36篇。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作了辨析,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等等之外,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对当前学术界和社会上的一些新问题新现象作出回应,如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反思,对中国道路的反思等等。从结构安排上来说,书稿是由一系列随笔式思考笔记根据相同的主题连缀而成。这些思考笔记有长有短,但基本上都是完整、扎实小文章。有的长篇相当于论文。可以看出,作者对相关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反思,有自己一套自洽的理解,有自己独立的见地。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40425122254.jpg

陈先达,男,1930 年生,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第三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被肢解的马克思》《问题中的哲学》《处在夹缝中的哲学》《哲学与文化》等,著作及论文曾获“五个一工程”奖、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吴玉章著作奖等。2015 年出版《陈先达文集》14卷, 2016年获第五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近年来,出版《伟大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十五讲》《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必修课》《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等。


人生断想

青年人需要活力,中年人需要毅力,老年人需要定力。

生病才知道健康可贵,坐牢才知道自由可贵,离开学校才知道学习可贵,失去了的东西才知道它的可贵。手中拥有的东西,往往不知道珍惜,总是事后后悔。可人生又无悔棋。

一个人的恶劣品质,可以在他得意升迁中暴露出来,我们看见有多少贪官是随着地位上升而变得更加贪婪的;而一个人的优良品质,往往在不幸中才能得到充分显现。升迁是对贪婪的检验,困难是对毅力的考验。

抬着走的不是路而是轿子,自己用脚走的才是路。坐轿子的人,没有方向,没有体会,任人抬着走,是任人摆布的傻瓜。路要自己走,才是路。

伟人的产生需要时代,只有时代才积蓄产生伟大人物的客观和主观力量。没有西方近现代科学发展和科学探索的积累,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突破;没有中国近现代的苦难积累和探索积淀,就没有毛泽东的成功。

老实说,即使我们放弃自己的道路而按照西方道路走,也不可能走出一个发达国家,而只能沦为西方的附庸。

在中国,道路之争就是国运之争。美国特朗普、拜登总统给所有对美国心存幻想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教训是无价之宝。

人为了什么而活着,即活的目的和价值问题是人生观的根本问题。可是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个人,把它仅仅看成个人问题,放在个人的圈子里是得不到正确解决的。应该放到社会中来认识和解决人生的问题。

人的死亡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其实,死亡只是短暂的痛苦,甚至没有痛苦,自然界召回你时通常会先让你昏迷,甚至让你产生某种美好的幻觉。这是大自然对人的最后一项馈赠。

幸福感不同于幸福。瘾君子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对身体和心灵的残害;发财的幸福感,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下降。带来幸福感的物质满足不会持久,而人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得到的幸福感,才是持久的。


哲学的方式

哲学有不同方式,不同的哲学各有其特点,例如中、西、马就各有特点。

中国哲学着重的是伦理学说,当然也有认识论、本体论、逻辑学,但不发达,因此中国哲学重视人作为主体的修养,注重人的内心世界,强调返回自我,万物皆备于我,强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强调正心诚意。这样,心性之学成为中国哲学的主导。

西方是认识论型的,关注外在世界,关注世界本体,关注认识论和逻辑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改造世界的实践型哲学,它倡导正确认识世界特别是改造世界,因此它强调哲学的科学性,为人们提供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

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历史只是历史,现代的自然科学远远超过古代的科学技术,而哲学则不同。在当代,还没有谁敢说自己超过了孔孟老庄或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因为哲学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一些根本问题的学说,它涉及的是永恒的需要不断重新回答的问题。古代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会为后人留下具有价值的思想资料和思想智慧。

哲学不会因为它时代久远而失去智慧,正如真理就是真理,无论怎样歪曲终究改变不了真理的光辉。正如在垃圾堆里发现的钻石也是钻石一样。自古以来,有多少真理性的思想在当时未能得到认可,而在若干年后才被人重新发现它们的价值啊。


哲学与闲暇和惊奇

古希腊罗马人说,哲学需要闲暇和惊奇。

闲暇,可以理解,一个终日忙于求生、食不果腹的人是无暇也无心去探索哲学的,因为哲学探索是非功利的,不似其他行业可以作为谋生手段,好在古希腊哲学家多系奴隶主,不愁衣食更不用操持家务。惊奇也不难理解,但要把它与“好奇”区别开来。好奇侧重于日常生活中对琐细事物的兴趣,而惊奇则侧重于对世界本身奥妙的追问。

遗憾的是,我们当代的哲学研究者往往这两样都有所欠缺。一是缺少闲暇,太过匆忙。这并不是说没有时间,大学里的哲学教员,研究所的哲学研究人员并非没有时间,只是功利心太重,只想短平快出成果,没有从容研究和十年磨剑的心态。这样,我们的哲学家疲于奔命,没有专注于有质量的产品。二是缺少惊奇,缺少对外在世界的惊奇,只醉心于自己那点研究,对当代世界、当代中国产生的问题缺乏惊奇,缺乏哲学思考的兴趣。

哲学发展的一个最大弱点是它越来越专业化、学院化、学术化。在哲学史上,一些有创造性的哲学大家都不是学院派的专业化哲学家,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他们都是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生活在社会中感受着社会的脉动。应该说哲学本来是他们的副业,但他们却成就了真正的哲学。

西方古代同样如此。哲学走进学院,哲学家成为专业哲学研究者,这是近世大学成立以后的事。专业哲学研究者由于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因而真正成长为有大成就的创造性哲学家的很少, 因为他们都是从书本上讨生活,缺少创造性思考问题的源泉和动力。


哲学的味道

有些人看不起马克思主义哲学,说这算什么哲学,根本没有哲学味。你看苏格拉底提出的“认识你自己”,这才有哲学味道,才是真正的哲学。康德研究纯粹理性,黑格尔研究精神现象学,存在主义研究人,尤其是个人内在的“烦”,这才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世界发展的辩证规律、历史规律,这算什么哲学!

这种说法根本不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人类求解放,为无产阶级求解放的哲学,它不是解决个人内心苦恼,解决如何解脱死亡恐惧之类的哲学,而是追求人类幸福和解放的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没有对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没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而只纠缠在人的内心世界、个人的烦恼,那人类永远不可能走出旧社会、开创新社会。

各种哲学,有各种不同的智慧,提供不同的思想。但要革命,要改变世界和改变社会,肯定要依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可能靠康德的纯粹理性,或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更不可能靠存在主义,靠叔本华或尼采。老实说,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来说,能够为他们提供改变自己受压迫处境、通往幸福生活的哲学,才是最好的哲学。

以上内容整理自《哲学与社会——老年沉思录》

微信图片_20240425122258.jpg


自序

陈先达

人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体验。老人体验到的问题,是年轻人难以理解的。我读过《康德书信选》,甚感人到老年会有一种青年人无法体会的难以诉说的无奈。他在 1798年9月21日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我的身体还算得上健康,但动起脑子来却像是一个残疾人。在一切涉及到哲学整体(无论是在目的方面,还是在方法方面)的事情上,我再也不能有所进展,永远看不到它们的完成了。”康德晚年在信中常常诉苦,说时光不再,精力衰退。伟大哲人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凡人呢。

尤其是老年多病,到了在坟墓边徘徊的时期,更容易伤感。我很佩服日本的哲学家中江兆民,在患喉癌被宣布只能活半年时仍然写了《一年有半》。书中只偶尔提到自己的病,主要是谈政治,评论日本人物。到期未死,又接着写了《续一年有半》,其中谈哲学,谈唯物主义,谈无神论,批判唯心主义和有神论。中江并没有因为临近死亡而相信来世和天堂。照我们现在的哲学水平来说,中江的这本哲学书当然算不上什么杰作,但他那种面对死亡仍然静心写作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将军解甲不谈兵,人到死时尽信佛。相比之下,中江的精神值得赞扬。死,是对人的信仰和世界观人生观最具实践性的验证。

我已高寿,完全可以彻底休息,何况我于2019年3月退休。我完全可以习惯退休后的生活,因为我本来就不是个爱热闹的人。但我很难停止思考。我写过一些文章,出过一些书,我并不满意。这不是矫情,而是因为我知道其中并没有我自己的思想。夸张点说,我们大多数作者都是“小偷”,是盗窃别人的思想。我们的文章只能说是读后感,是对前人或经典思想的反嚼。真正的思想是原创性的,应该是言前人之未言。这种文章我一篇也没有。

我经常提醒自己:我是属于书生式的知识分子。除了读过几本书外,对社会了解太少,也无实践经验。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来说是个致命伤。对人类历史无知,却大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未跨出过国门一步而又大谈全球化问题;从未担任过任何一个实际职务,甚至连小组长都未荣任过,却大谈如何治国理政;对社会实际问题,对社会两极分化的实际状况毫无认识,却只是从应然和实然的抽象概念出发去争论什么是公平正义。纸上谈兵的赵括总算读过不少兵书,而我们比起赵括还逊一筹。我们写自己不懂的东西,以为文章无非是写出来的,实则不然。脑子里空空,文章必然是空空。以空对空,必然是空洞无物。从血管里流淌出的是血,从水管里流出的是水。写文章并不容易。文章乃经国之大事,一篇好文章可以振聋发聩,起生命于白骨。这不是写作技巧问题,而是真正把握了时代脉搏,切中腠理。马克思说过,真理是不能谦逊的,不能瞻前顾后。写文章也要有胆有识、有文采、有风格,这实在不易,但基础是实践经验。没有实践经验,一切都无从谈起。

人的一生,年年有出生日,寿数就是生日数。生日如何过,也是人生遭遇的一部分。就我自己而言,外出上学工作从来没有想到过生日。对我来说,生日只是个平常日子而已。不过,我也有过隆重庆贺生日的时刻。那是我十五岁生日,我家为我举行了一次特别的生日仪式,请和尚道士为我打了一堂生日还愿醮,让上天保佑我平平安安,一连弄了三天。父母确实是诚心诚意为儿子求上天保佑,不知上天听懂了这些人间的花言巧语没有。

我也有以特殊方式过生日的时候。第一次,在1969年12月30日,是在去江西干校的火车上过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天是我的生日。革命年代,谁还会想到生日不生日呢。火车到刘家站,我们下车。

开始,我们有些人集体住在一个破烂的戏台上。后来陆续来人,开始分连,我分属五连,属于种菜班,由出版社、幼儿园等单位组成。一住就是三年,生日早丢到爪哇国去了。

第二次,1977年12月29日,是在体育馆批判梁效写作组的万人大会上过的。虽非正日,只差一天。在批斗会过生日,值得记一下。我一生还从没有过这种生日。我们这群人,大概二十多个吧,排队,低头,鱼贯而入,接受批判。谁发言,说了些什么,我一点也没有记住,有点麻木不仁。心不在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确实如此。改革开放以后交上好运,生日过得比较好。儿女们祝贺不必说,八十岁时学生也来祝寿,热热闹闹。杨耕大力支援,博士生热情筹备。八十岁生日,学院举办,纪校长出席讲话,袁贵仁以部长名义发来贺信。还来了不少同行学者,煞是热闹。

九十岁的生日,悄无声息。因为疫情的原因,一切都停摆了。之所以记下这笔,因为它反映的不仅是我个人的遭遇,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实际。我的生日小事一桩,但它却是我此生经历中值得记录的,因为在去干校火车上和在被批斗中过生日,与学生祝寿、喜气洋洋中过生日终究不一样。

天气可以变化,人的命运也不是一次就能定论。三起三落,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伟人如此,普通人也可能有大灾小难坎坷不平的际遇。没有自己的亲身体验,不能体会到过生日这种纯属个人生活小事,也可以反映时代的变化。这可能是我此生最后一本书,伸出这个小小无关紧要的分岔,作为结语,以作此生的总结。



转载自:商务印书馆微信公众号